文化:繁荣兴盛新时代
读者在蒙城县图书馆专注地阅读学习。(资料图片) 胡卫国 摄
在肥西县桃花镇柏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老师在指导小朋友学习戏曲动作。(资料图片)陈家乐 摄
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、建设文化强国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,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。
——2023年6月2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
■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,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,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无论一个国家,还是一个省,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,文化繁荣兴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。
■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地,安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,具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。在奋进新时代的新征程上,安徽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,拥有充足的自信和充沛的底气。
■对文化建设来说,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、不迷失方向,创新才能把握时代、引领时代。新时代的安徽,下定决心做好文化铸魂、文化挖掘、文化供给、文化产业、文化传播五篇大文章。
■文化铸魂是一篇最值得书写的大文章。优秀的文化就像蓝天上的阳光、春季里的清风,启迪思想、温润心灵、陶冶人生、铸造灵魂。
金秋时节,名城杭州,亚运盛会聚集全亚洲的顶尖运动员,也迎来各路见多识广的新闻媒体人。
媒体人初次碰面,免不了职业性的寒暄。在打破尬聊的话题选项中,“家乡”往往是陌生人之间打开话匣子的突破口。说到黄山、黄梅戏,媒体同仁们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的听闻和向往。
黄山、黄梅戏,成了异乡人想象安徽的文化符号,也激起了我这个家乡人的自豪感。
文化是什么?既是建筑、机械、工艺品等有形的物质财富,又是思想、习俗、音乐、舞蹈、戏剧等无形的精神财富。它无时不在,无处不在,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它的力量,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它的滋养。
一个个文化符号成为当代安徽人身上闪亮的文化标识,塑造当代安徽人的外在气质,涵育当代安徽人的内在精神,激发热爱安徽、建设家乡的强烈认同感,让七千万生于斯、长于斯的江淮儿女紧紧团结在一起,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矢志奋斗、勇毅前行。
这是文化的魅力,更是文化的力量。
梦想和蓝图
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,文化繁荣兴盛既是重要内容、重要标志,又是重要支撑、重要力量
低调内敛,勤奋上进。
如果全国是一个班级,安徽同学常常给大家留下如此印象。
区域创新能力、国内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一方阵,埋头苦干、奋起直追的安徽近年来令兄弟省份刮目相看。相较于耀眼的“理科分数”,安徽的“文科”显得略略“偏科”。
不同于科技、经济等“硬实力”,文化被称为“软实力”,既是经济发展的“助推器”,又是政治文明的“导航灯”,更是社会和谐的“黏合剂”。
党的二十大,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。物质富足、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。我们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,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,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,加强理想信念教育,传承中华文明,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。
文化关乎国本、国运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,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,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
无论一个国家,还是一个省,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,文化繁荣兴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。
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,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,牢牢把握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、新兴产业聚集地、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的战略定位,加快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、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、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、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、英才荟萃的人才强省、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、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。
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,文化繁荣兴盛既是重要内容、重要标志,又是重要支撑、重要力量。
奋进新时代的安徽,期待更多体现时代高度、富有时代标识的精品力作,渴望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家大家,需要更多公共文化建设的福利。
自信和底气
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地,奋进新时代的安徽,具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
浩浩江淮,文化厚重。
康熙六年,公元1667年,一纸诏书从紫禁城传向千里之外的江南省。清廷将这个广阔而富庶的大省一分为二,其中一省取安庆、徽州两府首字名为“安徽”。从此,安徽作为具有清晰行政边界的区域出现在历史舞台上。
安徽建省较迟,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,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且丰韵灵秀。
这是一片悠久厚重的土地——
256万年至220万年前,繁昌人字洞出现了欧亚最早的古人类活动;30万年前,东至华龙洞诞生了东亚地区最早的准现代人;5800年至5300年前,含山凌家滩昭示着中华文明的曙光;4000多年前,禹会诸侯于淮河之畔的涂山,执玉帛者万国……安徽是人类文明起源和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。
这是一片群星璀璨的土地——
先秦时期管子、老子、庄子等震古烁今的文化开派大师,“三曹”、张孝祥、朱熹等名垂千古的历史名人,陈独秀等站在时代潮头的先进人物……安徽为中华文化发展贡献无数杰出儿女。
这是一片红色浸润的土地——
大别山上挥动跟着党闹革命的夺目红旗,皖东燃起民族抗日的熊熊烽火,渡江战役吹响“打过长江去、解放全中国”的冲锋号……安徽赓续着革命先烈拼搏奋斗的文化血脉。
这是一片敢于创新的土地——
小岗村“大包干”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,墨子号、京沪干线、祖冲之号、九章、人造太阳等国之重器问鼎世界;量子通信、动态存储芯片、超薄玻璃等创新产品领跑全球,生态补偿、林长制等改革品牌推向全国……安徽传承着敢为人先、改革创新的文化基因。
这是一片勇于奋进的土地——
淮河两岸书写治水安澜的创业史,马鞍山钢铁涌现的英雄谱,高铁出行圈联通全国大中城市,世界制造业大会、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展示安徽形象……安徽书写着登攀不止、进位争先的文化精神。
数字最具有说服力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5处,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项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9项,地方戏曲剧种31个,奠定了安徽在全国名列前茅的“文化位次”。
文化自信是更基础、更广泛、更深厚的自信。
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地,安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,具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。在奋进新时代的新征程上,安徽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,拥有充足的自信和充沛的底气。
守正和创新
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,创出新思路、新话语、新机制、新形式,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
潜山市野寨中学校长徐汉夫,永远不会忘记2023年秋季开学伊始的重要日子。
习近平总书记给野寨中学新考取军校的20名同学的回信,到达依着苍翠山峦、傍着粼粼碧水的校园。书声琅琅的校园沸腾了!
“推进强军事业,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接续奋斗。希望你们铸牢忠诚品格,刻苦学习训练,锤炼过硬作风,努力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,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贡献力量。”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给予徐汉夫巨大激励,令他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。
立德方能树人。近9年来,野寨中学有80名毕业生携笔从戎、圆梦军校。抗日英烈的光辉事迹、课堂内外的国防教育、长期的红色文化熏陶奠定了深厚的校园文化土壤,不断孕育爱党爱国、崇军尚武的夺目花朵。
文化铸魂是一篇最值得书写的大文章。优秀的文化就像蓝天上的阳光、春季里的清风,启迪思想、温润心灵、陶冶人生、铸造灵魂。
1680米,黄山之巅。
和煦的阳光透过迎客松的枝丫投射到门口悬挂的金色牌匾上,“中国好人胡晓春工作室”每个字都在熠熠生辉——这里是第19任守松人胡晓春的“家”。
寒来暑往,春去冬来,松针绿了又黄、黄了又绿,迎客松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海内外游客。不知不觉间,胡晓春与迎客松相依相守了13年,度过了4000多个日日夜夜,记录了80多本厚厚的《迎客松日记》。
“持平常心,做本分事,活在当下。”这是胡晓春在守松人值班室的无数个孤独长夜里慢慢悟出的哲理。
最大气有力的书写,源于精神;最令人振奋的变化,始自人心。
25人成为“全国道德模范”、1600余人荣登“中国好人榜”,安徽当选总数居全国第一。12个市跻身地级全国文明城市、8个县(市)获评县级全国文明城市,安徽入选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二、第三。“最美人物”擘画当代安徽的价值年轮,“安徽好人多”已经成为闪耀全国的精神标识。
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,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,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。
繁荣文艺创作、推动文艺创新,需要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。坚定文化自信、弘扬徽风皖韵,需要大批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。
长篇报告文学《大别山上》描绘金寨及大别山地区赓续红色基因,从贫穷走向小康、从落后走向振兴的壮丽征程,收获好评无数。
著名作家潘小平有一手好文笔,更有一双铁脚板。为创作《大别山上》,她跟随脱贫攻坚第三方监测评估团队入户调查,先后采访了一两百户农民家庭,积累了丰富素材,因此笔下每个故事都真实可信、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。
潘小平说,中国迈进新时代,我们的文字,应该有回应伟大时代的意志和能力。
从底蕴厚重的传统文化中开掘力量源泉,从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深入实践中感悟时代精神,从江淮大地的美好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,全省文化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推出精品力作,为人民群众奉献丰富而优质的精神食粮。
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,不仅包括富足的物质生活,还包括精彩的精神生活。做好高质量文化供给的大文章,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。
博物馆、图书馆、文化馆、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;一批批文艺名家跟随文化惠民活动的步伐,走进街道社区、田间地头;持续提档升级的文化产品,不断增加百姓文化消费的选项……
离开了文化滋润,乡村便没有了精神和灵魂。随着一项项文化民生工程落地,农家书屋、电子阅览室、多功能厅、非遗陈列室等“打包”入驻乡村文化站,为农民群众建起身边的休闲乐园和精神家园。截至2022年末,全省建设乡镇(街道)综合文化站1500余个、村级文化中心17600多个,其中村级文化中心覆盖率98%以上。
阳光慵懒的周末,六安市民沈宜佳感到最惬意的事,莫过于坐在六安市图书馆明亮的落地窗前,享受一天的阅读时光。
六安市图书馆是该市第一座市级图书馆,皖新传媒提供从前期规划设计、中期采购施工到后期运营管理的全程一站式服务,打造了全国首例全馆型委托运营管理服务项目,开创了公共文化服务管办分离、社会化运营的新模式。
文化为魂,产业为根。
文化繁荣兴盛,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。以文塑旅,以旅彰文,安徽各类文化遗产与创意嫁接,与旅游融合,以古民居古村落为载体的民宿、研学等新业态蓬勃兴起。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,全省数字创意产业锚定千亿级产业目标。
酒香也怕巷子深。
优秀的文化、精深的作品,如果不主动走出去展身段,就难以既叫好又叫座。这一点,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深有体会。
如果说时间是衡量一部大戏能否成为“经典”的标准,那么,韩再芬和她的黄梅戏《徽州女人》毫无疑问担得上这份荣誉。
20多年间,《徽州女人》在全国各地盛演不衰,先后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、文华新剧目奖、田汉戏剧文学奖;韩再芬凭借此剧获得中国戏剧“梅花奖”、上海“白玉兰奖”、第九届“文华表演奖”。可以说,韩再芬成就了《徽州女人》,《徽州女人》也成全了韩再芬的艺术梦想。
对文化建设来说,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、不迷失方向,创新才能把握时代、引领时代。新时代的安徽,下定决心做好文化铸魂、文化挖掘、文化供给、文化产业、文化传播五篇大文章。守的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,创的是新思路、新话语、新机制、新形式,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。
对历史最好的继承,就是创造新的历史;对文化最好的礼敬,就是创造新的文化。
阔步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新征程,江淮儿女坚定文化自信,秉持开放包容,坚持守正创新,推动安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、创造性发展,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,意气风发地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。(记者 张理想)
敬请关注“安徽文明网”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