赓续江淮文脉,徽风皖韵绽放新时代
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,不仅包括富足的物质生活,还包括精彩的精神生活。
全省文化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,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,勇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,坚定文化自信,秉持开放包容,坚持守正创新,用心用情推出彰显徽风皖韵和时代特征的精品力作,持续壮大“皖字号”文化产业的强劲实力,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期盼和需要。
弘扬徽风皖韵 抒写时代精神
“铁流奔千年,钢花炫明天。丹心铸伟业,巨龙越巅峰。”近日,上海美琪大戏院,在全体参演人员的激情吟诵中,话剧《炉火照天地》圆满谢幕,收获观众热烈掌声。
作为我省首部工业题材大型话剧,《炉火照天地》从新时代新征程马钢人秉承“大国工匠”精神,让世界铁路穿上“中国跑鞋”的历程提炼主题,反映了安徽从传统农业省份向新兴工业省份、从制造大省向“智造”强省迈进的生动实践。
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。从底蕴厚重的传统文化中开掘力量源泉,从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深入实践中感悟时代精神,从江淮大地的美好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,全省文化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推出精品力作,为人民群众奉献丰富而优质的精神食粮。
电视剧《县委大院》获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、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编剧(原创)3项大奖;民族歌剧《风雪大别山》荣获第5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;摄影家张崇岫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;省黄梅戏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袁媛喜摘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;青年歌唱家庄云龙获得第14届中国音乐金钟奖……今年初以来,“文化皖军”捧回一个又一个重要奖项,呈现既出精品、又出人才的喜人态势。
从《天仙配》的“七仙女”、《女驸马》的“冯素珍”到《孔雀西北飞》的“刘金芝”、《共产党宣言》的“林雨霏”,近年来,袁媛在传承黄梅戏经典剧目的同时,担起新创剧目的主演重任。她坚定认为:“守正创新,是文艺工作者保持初心、传承文化的根本遵循。我愿意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。”
夯实产业根基 扬帆创新蓝海
“大模型不仅要能回答问题,还要像人一样主动提问。”近日,科大讯飞发布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v3.0,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如此展望通用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。当前,讯飞星火已有1200万用户,为用户持续创造刚需场景价值。
文化为魂,产业为根。文化繁荣兴盛,离不开产业支撑,尤其是骨干文化企业的带动。安徽新华发行集团14次被认定为“全国文化企业30强”;华米科技创造全球智能可穿戴领域第一颗人工智能芯片“黄山1号”……放眼江淮,文化产业优化升级,培育了一批高技术的领头雁,锻造了一批专精特新的“小巨人”。截至今年三季度,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2594家,比上年同期增长5.6%;资产总计4388.6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7.5%。
融合塑造新业态,跨界激发新动能。“软文化”与“硬科技”有机结合,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驶入“新蓝海”。安徽出版集团研发专注幼教的豚宝宝幼儿智能交互一体机;合肥安达创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三折幕裸眼3d沉浸空间……近年来,我省持续推动“文化 科技”“文化 数字”“文化 创意”跨界融合发展,为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增添全新动力。
文化是旅游的灵魂,旅游是文化的载体。“文化 旅游”,让具有徽风皖韵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广受中外游客欢迎的“金字招牌”。大黄山,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。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:“我省发挥大黄山龙头示范带动作用,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地、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地、长三角生态康养首选地。”
织密服务网络 全民共享成果
举办《革命理想高于天——伟大的长征精神告诉我们》党史专题公益讲座,开展“国泰民安”线上知识挑战赛……全椒县图书馆今年举办了一系列红色主题活动,受到广大青少年欢迎。馆长张青说:“公共图书馆不仅承担着文献收藏、知识传播的职责,还在公共教育、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我们积极完善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,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效益,努力打造增强群众精神力量的‘文化课堂’。”
让百姓共享文化成果,始终是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全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、标准化建设,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覆盖城乡的“文化网络”织得更密,全民共享的“文化大餐”烹得更鲜。
离开了文化滋润,乡村便没有了精神和灵魂。随着一项项文化民生工程落地,农家书屋、电子阅览室、多功能厅、非遗陈列室等“打包”入驻乡村文化站,为农民群众建起身边的休闲乐园和精神家园。截至2022年末,全省建设乡镇(街道)综合文化站1500余个、村级文化中心17600多个,其中村级文化中心覆盖率98%以上。
基层自编节目,群众变身演员,一台台搭在田间地头的“村晚”成为乡亲们唱响幸福心声的闪亮舞台。今年上半年,全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(站)、乡镇综合文化站、村级文化中心、乡村旅游点,举办四季“村晚”700多场,演出节目超过1万个,参演群众达10万人,线上线下观众超过724万人次。花鼓灯锣鼓《喜庆锣鼓庆村晚》、歌曲《咱们村里有村晚》等节目还登上全国“村晚”舞台,向全国人民展现安徽新农村的面貌、江淮新农民的风采。(记者 张理想)
敬请关注“安徽文明网”微信公众号